2020-05-13

作為一個媒體人,只有熱血不能當飯吃 還得學著辨識人心

最近身邊有學生採訪新聞,遇到一些政商相關的困難,他的親人怕她被說「擋人家財路」,這位學生跟他親人說,「剛出社會就怕東怕西的,我做這行幹嘛?等到我收到死亡威脅再怕」

聽完這段話,真的很佩服妹子還有這種做新聞的熱血。

會提到這件事情德背後,是有些複雜的訪問流程,跟必須要注意的細節,在新聞處理上很容易因為沒有平衡,或過於主觀,容易會因為記者身分,被某些單位利用。她也提到,的確是相信某一方的說法,才會寫出可能過於偏頗的文章。

這樣的討論讓我想起來,我起初開始寫新聞,也會只好好寫某一方的說法,認為我第一個採訪到的受訪者,說的就是對的。然後就恣意拿著這樣的觀點,去求證與詢問其他受訪者,而因為帶有主觀的意識,便會誤以為其他人都在說謊。但是其實先入為主,對記者本身是很危險的,若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想法,更是危險。

後來遇到越來越多不同事件、碰上帶著目的的人,更明明已經幫忙報導到90%都是他的說法,對方還是寄簡訊來說我想害他,甚至騷擾我訪問的律師…也有跟企業求證時用公司電話,對方卻用各種管道取得我的手機,突然傳訊息說謝謝我的報導很中立,結果隔兩月收到存證信函,提告上法院,一年以後對方敗訴,才還得清白。

多接觸不同面向人、事、物以後,我才漸漸釐清,怎麼擁有自己的價值觀,並用自己的意識,去判斷何者為真、何者為假,或者是根本沒有真假,大家都是真的,但不一定是對的,端看要如何篩選片段,呈現在一個篇幅、一段影片當中,而不再先入為主,希望還給誰誰誰一個真相,因為對每個人而言,真相都是不同的、意義也不同。

後來和學妹,討論到新聞處理的緣故,提到了「取得對方回覆」這件事情,她說覺得對方的回覆是「有回跟沒回一樣」,不過,我分享我自己對「回覆」這件事情的看法。

我認為若單方面認為對方「回覆」是有跟沒有一樣,是因為記者本身帶有著主觀意識,認為回覆應該要回到重點、核心或某個你想知道的角度。然而,客觀來說的回覆,包含「正在調查當中」、「不方便回應」、「我們有聽到建議」這種言詞,都是回覆,至少不要消失不見,不要不聞不問。

不一定要追求對方回覆的內容要有料、有實,只要對方有回覆出目前的立場,這樣就達到求證的目的,因為求證基本也是一種告知的動作。

只不過在做新聞當中,很多人都會說自己的好話,偽裝的讓你看起來,似乎他才是受害者,要學習的則是,如何辨別,釐清後不搓破對方,而又能不被當成工具,才是在這世道當中的生存法則。

當然也有另一個面向感慨,在商業領域上,用利益交換,不論是雙贏或是多贏,都至少是雙方所有得,然而媒體卻是結合了商業與權力,在權力驅動的環境裡,沒有單純的利益交換,而是關係、人脈、態度、文化、緣分,這些無形的東西,反而是溝通順不順利的關鍵,當然商業也會跟人脈與關係有所關連,但是在媒體而言,當你想獲得一個東西時候,能擁有讓人舒服又能達成目的溝通能力,很重要,但更多的時候反而與權力有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