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我比較多年的朋友,很常說我這兩年「突飛猛進」,我認為和《原則》這本書中提到的「痛苦+反省=進步」非常有關係,也和人生的五步流程不謀而合;承認自己有所不足,並且願意面對問題、設計解決方案,敦促自己解決,讓人生升級,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。
2020年年度紀錄與回顧:一年還完60萬債務-人生沒有什麼不勞而獲
2020年總回顧,幫人生盤點,往下一階段邁進
今年主要完成的事情:
1.跨界讀書會轉型訂閱制:頻率從8周一場提高到一個月6場
2.與生鮮時書團隊合作,於Pressplay 開設《高效寫作力》線上課程,共計450人購買
3.出版人生第一本著作《人生不是單選題》
4.受邀台北市教育博覽會擔任開場講者
5.完成31場跨界讀書會
6.入職三立新聞網:酒精販賣機獨家、跟跑CDC、與陳時中出差、播報新聞、製作專題《大人的模樣》
斜槓複利:一篇文章只能拿200元,到1500字賺上班族2個月薪水,我只花了3年
持續上班12小時、下班工作6小時,每天睡不到5小時的人生,這樣的日子約莫過了一年半…沒想到三年過去,我的一篇文章,已經可以因為個人積累跟專業度,達到一個上班族月薪的2倍,怎麼做到的?
在《人生不是單選題》書中我把自己的斜槓經歷,區分成三個大階段,分別是「零工經濟」、「斜槓」、「個人品牌」,又在個人人生上,可以區分成四個Step,分別是起步期、成長期、穩定期以及重置期。
個人專書《人生不是單選題》:倘若世界要為你貼上標籤,那就跑得讓它來不及貼上
即便你被賦予了一個聽起來很響亮的頭銜,那也是別人給予你的,最重要的還是你怎麼看待自己,並在所處的環境中,平衡出自己的一套規則,並將之穩根發展,屹立不搖,別被他人牽著鼻子走,更不是只當一個乖乖牌。
生活中如何訓練自己的觀察力?讓我們向「柯南」致敬!
我們在高效寫作力當中,一直強調聯想力、觀察力,其實要訓練自己的方式,就是先去大量地蒐集資料,知道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則,知道得得越多,就越能幫助你在注意到一件事情時候,發覺這件事情有哪邊奇怪,有哪邊不尋常。
讓寫作更全面tips:了解社會體系脈絡 累積「個人資料庫」培養全觀洞察力
我認為關鍵在於「資料庫」夠不夠充足,而我會將它分成兩個曾面,第一是「資訊資料庫」,第二是「文字資料庫」;本篇文章專注討論「社會體系」,所謂的社會體系在定義上是一種模式化的關係網絡,構成了個人,群體和機構之間的一個連貫的整體。它是可以組成一個穩定的小組的角色和地位的正式結構。一個人可能一次屬於多個社會系統;社會系統的示例包括核心家庭單位,社區,城市,國家,大學校園,公司和行業。
從內向者到社群創辦人!參與社群帶給我人生的巨變成長
從過往對自己沒自信,到相信自己,更相信社群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,再回歸到相信自己,可以做出與他人不同的事情,甚至幫助別人成長,從利己到利他,彼此相互陪伴與改變。更進階的則是去幫助別人、成為連結他人的平台一旦開始這麼做以後,我的想法也從執行專案者,成為管理者;看這事情的角度也不再只是自己,而是希望整群體可以一起往對的方向而去,這個的「對」再每個人眼裡都不一樣,因此在過程當中,你必須要透過時間篩選能留下來的人;並不斷溝通、不斷分享,讓彼此的腳步、節奏可以更相近,才能讓彼此的能力發揮得更好、一起走得更快。
想讓寫作蛻變的解方:只有當你願意動手開始寫,你才知道能寫什麼、文筆也才會進步
回歸「為什麼想要寫作?」通常吸引人的內容,有幾個特色
1.說自己的故事:Content is King 是很著名的一句話,想要讓內容吸引人,必須要有獨特性、差異化、個人特色,因此從自己的故事下手是最簡單,但千萬不要打成流水帳,而是要有「共感」。(延伸閱讀:K式網路寫作技巧-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,把想表達的情緒「共感化」)
2.分享自己的親身專業:分享專業,獨特性是很足夠的,若文筆夠好,那簡直天下無敵;更有助於未來在職涯上的發展。曾有一位妹子很明確地說「我不是那麼喜歡寫作,但寫作是一種手段。」很清楚自己的目的就是希望專業被看見,這就會是很好的方法。(延伸閱讀:投入寫作當投資自己之前,先問問自己,真的喜歡寫文章嗎?別只是幫人整理資料)
3.紀錄真實事件:以我版上最知名的文章,其實不是我從0到1發想的內容,反而是紀錄參與一場活動當中所看見的問題,當然主角小有人氣,但因為此事件的省思頗多,也引起不少討論。
K式網路寫作技巧-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,把想表達的情緒「共感化」
常常有人形容,我的文章很有溫度,我認為有溫度不代表讀者只有被感動,而是某一個字句勾起了他的回憶還有人生中某一個片刻,突然出現共鳴,因而被稱為有溫度。
那如何在僅僅是撰寫個人經驗時,不賣弄專業,卻又同時能夠把想表達的情緒讓大家理解呢?
我的方法是「模擬情境」。
做決定前必須「大撒漁網」從未知海域捕撈所需的養分…別守在自己的浴缸
我是那種一旦要做決定,就會很快執行的人,不害怕犯錯,更不擔心做了決定後悔,因為我深信每一個抉擇,都有其必要性。而在快速做決定之前,要做的其實是「大量吸收資訊」,我認為這個過程就像把漁網拋進大海中,不同深度、不同海域去多拋多撒幾次,當漁網打撈起來時,你才會知道,海底下的藏著什麼樣的「未知」是你從未見過的,更要謹記著,你的從未見過,也許只是他人的日常。